气候变化产生的风险包括工业风险财政风险_气候变化对工业影响
1.属于当前世界经济面临的风险与挑战有哪些
2.企业内外部环境分析应从哪几个方面分析
3.事业单位招考,有一个部门叫工能局,请问是是干什么的?
一、正确认识“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的国内外环境 “十一五”期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有效应对了国际金融危机巨大冲击,战胜了汶川特大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成功举办了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胜利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的巨大成就。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综观国际国内形势,世情和国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变化孕育着机遇,也伴随着挑战,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新的阶段性特征。 (一)国际环境的新趋势 当前世界正处于展大调整大变革之中,国际金融危机引发全球经济发展模式、供需关系、治理结构调整变化,外部环境更趋复杂,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多方面影响。 一是世界经济增长和市场需求发生新变化。世界经济不确定性仍然较大,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影响依然存在,各国经济复苏仍不均衡,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主要发达国家失业率居高不下、消费不振,房地产、金融等支柱产业在危机中受到重创,新的经济增长点短期内还难以形成。一些国家负债过高,财政收支矛盾突出,其潜在危害和影响不容小视。特别是一些主要经济体为刺激本国经济复苏,持续实施扩张性货币政策,大量投放流动性,可能会引起国际金融市场的动荡,推动能源等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热钱的涌入也会对新兴经济体发展带来冲击。与此同时,世界范围内经济结构重组引人关注。一些发达国家开始倡导储蓄、鼓励出口并支持实体经济发展,试图解决财政赤字和债务过高、经济“虚拟化”等问题。有的发达国家还实施扩大出口战略,推行产业回归和制造业再造,力求改善贸易失衡状况。世界经济缓慢增长,全球需求结构明显变化,对我国稳定和拓展外需、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形成新的压力,也对我们在内需和外需的平衡中把握机遇、应对挑战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是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孕育新突破。国际金融危机催生新的科技革命,世界可能进入创新集聚爆发和新兴产业加速成长时期,绿色发展成为一大趋势。不少发达国家在应对危机中提出“绿色新政”,制定未来发展战略,大幅增加研发投入,支持新能源、生物医药、信息网络等领域创新发展。全球范围内,绿色经济、低碳技术等正在兴起,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的竞争日趋激烈。在有些领域,新兴经济体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相对较小。在这样的背景下,只要我们把握趋势、应对得当,就可能抢占先机、赢得优势,推动实现跨越式发展。否则,就会贻误时机,难以实现赶超,甚至陷于被动和落后。 三是国际治理结构出现新调整。经历金融危机的洗礼,国际社会积极推动全球治理结构和金融监管制度改革。通过改进和完善已有架构,形成一个有利于兼顾公平和效率的全球治理体系,以反映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化,已成为各方共识。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治理结构调整已经实施或正在推进,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话语权有所增强。各国围绕气候变化、能源安全、粮食安全、公共卫生安全等全球性问题的合作与博弈强化,牵动着国际关系调整演变和国际力量分化组合。如何适应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变化,趋利避害,有所作为,是我们面临的新课题。 (二)国内环境的新特征 “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又上了一个新台阶,我们已经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但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发展的环境和条件继续发生新变化。 一是经济社会结构变化呈现新特点。2009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700美元,2010年有望超过4000美元,“十二五”期间将向更高水平迈进。国际经验表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3000美元向10000美元提升的阶段,既是中等收入国家向中等发达国家迈进的重要阶段,又是矛盾增多、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对我国而言,在这个阶段,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继续提高,消费结构将持续升级,投资结构、产业结构也将随之调整变化,带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为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同时,在快速增长变动中,经济结构升级的约束增多,社会结构平衡的难度加大,经济和社会转型的进程中存在不少需要解决的矛盾和问题,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亟待加强和改善社会建设。 二是传统增长模式面临新挑战。现在,我国经济规模已位居全球前列,但人均国民收入仍排在世界百位左右。在我们这样一个有着十几亿人口的大国推进现代化,在人类历史上还没有先例。在经济持续发展中瓶颈制约也明显加大,传统的增长模式难以为继。主要表现在:能源和生态环境约束强化,节能减排任务艰巨。国际收支不平衡,外贸增长方式粗放。投资和消费关系失衡,消费率偏低。城乡和区域发展不协调,收入分配差距较大。产业结构不合理,科技创新能力不强,许多核心与关键技术受制于人。农业基础仍然薄弱,受土地、水、自然灾害等多重制约,主要农产品稳产增产难度较大,加上市场流动性较多、国际市场价格波动等因素的影响,保持国内价格稳定、管理通胀预期的压力加大。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社会矛盾明显增多。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不足,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较多。 三是人民群众对提高生活水平和质量有了新期待。群众的温饱问题基本解决后,对提高生活水平和改善生活质量的愿望明显增强。近些年来,尽管我国社会事业有了很大进步,但总体上依然滞后于经济发展,仍是现代化建设中的一块“短板”。在就业、教育、住房、医疗卫生、环境保护、社会保障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领域,还存在不少难点和焦点问题,基本公共服务的可及性、公平性仍然不够。社会主体的多元性、独立性、选择性增强,而社会建设还不到位,经验缺乏,人才也不足。这些都与人民群众对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有较大差距。 (三)我国仍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党的十六大提出,新世纪头20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党的十七大提出,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机遇大于挑战。《建议》明确提出,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我们要科学把握发展规律,主动适应环境变化,有效化解各种矛盾,更加奋发有为地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对我们党重要战略机遇期思想的进一步阐述,是指导我们正确把握国际国内形势的重大战略判断。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把握时代脉搏,顺应历史潮流,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由关起门来搞建设转向通过开放促发展,由传统经济逐步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国经济总量、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新世纪以来,我们继往开来,与时俱进,适应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中迈出坚实步伐。 应当看到,我国发展的有利条件、内在优势和长期向好趋势没有改变。我国人均国民收入稳步增加,市场需求潜力巨大,发展的回旋余地广阔,物质技术基础日益增强,产业体系比较完整,资金、劳动、科技等生产要素组合具有综合优势,经济体制活力显著增强,宏观调控和应对复杂局面能力明显提高,社会大局保持稳定。经过近些年的磨砺尤其是国际金融危机的考验,在许多方面又积累了新的经验、铸造了新的优势。我们有信心、有条件、有能力把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形势长期保持下去。还应看到,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没有因为国际金融危机而改变。和平、发展、合作仍然是时代潮流,世界多极化趋势更加明显,经济全球化继续深入发展,国际环境总体上仍有利于我国和平发展。国内外两个大局互动加深,相互联系更为紧密,为我国在全球范围提高配置能力、拓展外部发展空间提供了机遇;全球科技产业变革趋势,为我国发挥后发优势、实现技术和产业整体跃升创造了条件;国际经济体系和治理结构进入调整期,发展理念和模式的多样性更加受到重视,为构建公平、公正、包容、有序的国际经济新秩序,使我们在更大程度上参与国际事务成为可能。 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战略机遇十分宝贵,时不我待,稍纵即逝。同时应当清醒地看到,机遇和挑战总是并存的。我们必须进一步增强责任感、紧迫感,增强机遇意识、忧患意识和风险意识,在形势发展变化中捕捉新机遇,在国际国内相互影响中把握主动权,清醒认识前进道路上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妥善应对各种挑战,继续紧紧抓住并用好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综合国力再上新台阶。
属于当前世界经济面临的风险与挑战有哪些
基于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对策研究
摘 要: 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低碳经济是人类社会的一大进步,以重化工产业为主导的中国工业化进程不可避免地要消耗大量能源和,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环境和气候压力。积极实施节能减排,促进低碳经济发展,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时代趋势。如何在未来的发展中实现低排放、低能耗的增长,我国需要有正确的对策措施。本文介绍了低碳经济的内涵,对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低碳经济节能减排生态责任
1低碳经济的内涵和特征
“低碳经济”概念最早是英国始于对气候变化和能源安全问题的考虑,率先在《能源白皮书》中提出的。其关键在于降低单位能源消费量的碳排放量,控制C02排放量的增长速度,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目标是减缓气候变化、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在经济社会日益受到能源和环境约束的背景下,尽管低碳经济的表述方式存在差异,但低碳经济的内涵可以概述为一种由高碳能源向低碳能源过渡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在市场机制基础上,通过制度框架和政策措施的制定及创新,推动节约能源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的开发和运用,促进经济社会向低能耗、低碳排放和高能效的模式转型。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低碳经济具有经济性、目标性和技术性三个主要特征。该经济发展模式是在减排二氧化碳、减少碳源以及增加碳汇的基础上发展经济,从而改善生态系统的调节和承受能力,使社会经济体系向低碳经济转型。因此,发展低碳经济的基础是建立低碳能源系统、低碳技术体系和低碳产业结构以及与之相匹配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并构建出发展低碳经济的法律法规体系和市场机制体制。发展低碳经济的核心是制度革新和技术革新,低碳技术主要包括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开发技术、二氧化碳的捕捉和埋存(CCS)技术以及煤的清洁利用技术。因此,低碳经济的实质就是在市场机制的基础上,通过制度创新,运用温室气体减排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和高效节能技术来改造现代化工业,从而实现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伟大变革,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2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现状
目前很多发达国家都在大力推进节能减排为核心的“低碳革命”,着力发展“低碳技术”。这对于我国既是挑战,也是机遇。目前,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发展的加速阶段,我国碳排放总量呈现逐年上升趋势。由于人口庞大,减少贫困、发展经济、提高全体人民的生活水平仍然是中国面临的最大任务。因此中国也只能做到相对的低碳经济发展。这意味着中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整体上仍可能呈现继续增长的趋势。当然,仍面临其他一些因素的制约。
(1)能源供给结构的制约。近年来,由于我国经济高速增长,压力迅速增大,供给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需要。而我国最主要的能源恰恰是煤炭,目前在我国能源消费中,煤炭几乎占70%以上,形成了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由于煤的碳密集程度较高,因此,这种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具有消耗高、污染排放强度大的基本特征,而较高的排放强度将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破坏生态环境。
(2)低碳技术水平的制约。由于我国总体上自主研发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不高,现有降低碳排量的技术水平有限。与发达国家相比,目前我国在低碳技术方面存在较大差距,尤其在新能源技术和可再生能源方面,如氢能技术、太阳能光伏电池技术、大型风力发电技术与燃料电池技术等,我国与其他发达国家的差距还较大。而在发电行业中,我国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技术、热电多联产技术、高参数超临界基组技术等也仍未成熟,与发达国家相比也存在较大的差距。因此,我国向“低碳经济”转型将面临低碳技术水平的制约。
(3)温室气体减排的制约。近年来由于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进程中,二氧化碳净排放增长量在不断增加,达8.24亿吨,占世界总增长量的27.3%。温室气体排放和能源消费的净增长趋势表明我国有必要减缓温室气体排放,国际上要求我国参与温室气体减排或限排承诺的压力与日俱增。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助于减排节能发展目标的实现。因此,我国在未来的几十年间,需要在温室气体减排与工业化发展之间进行协调发展,并寻求低碳经济的发展道路。
3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对策
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将是我国未来一段时期内必须关注的话题。低碳经济为新技术的开发利用和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如何抓住机遇应对挑战,笔者认为目前我国要积极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关于低碳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与政策措施,明确提出低碳经济的发展战略,逐步建立低碳经济的政策框架。
(1)法律规范低碳经济发展。需要制定一系列低碳经济法律和政策,将重点放在发展低碳经济上,如制定《低碳转换》,并制定出诸如《低碳经济法》、《循环经济法》以及《可再生能源法》等相关的配套法律法规。对于涉及可再生能源、环境保护的法律需要作进一步修改,通过立法、修改法律以及取实际行动来贯彻执行这些法律,支持企业走发展低碳经济的道路,为中国特色的经济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提供可靠的保障。
(2)发展可再生能源。积极把发展可再生能源作为降低碳排放量的一种重要措施。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有关发展可再生能源的经验,大力提倡使用太阳能、生物燃气、地热等清洁能源,强化太阳能的研制、开发与利用,可通过相关法律法规逐步提高其使用比例,并进一步落实鼓励政策。积极将低碳能源技术应用于可再生能源发电中,在发电行业中使用可再生能源所占的比重要逐步提高,同时大力发展风力发电,促进现有风力设备的更新换代,降低相应的温室气体排放,挖掘可再生能源发展潜力,为可再生能源等低碳技术开辟广阔的发展空间。
(3)加大低碳技术的研制开发。首先成立专门的国家级低碳经济研究机构,制定低碳技术开发,为从事低碳经济的相关机构和企业提供技术指导,从国家层面上统一组织协调低碳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推进工作。其次,以政策调节手段增强减排能源有效利用的技术创新,提高企业技术自主创新能力,鼓励企业研制开发低碳技术和低碳产品,限制高碳排放,走节能、降耗、清洁生产的发展道路。理顺企业风险投融资体制,支持企业开发低碳先进技术,对积极发展低碳经济的企业分别从资金匹配、税收减免等方面给予优惠。再次,加强国际企业间技术交流与合作,促进发达国家对我国的低碳技术转让,并整合国内市场现有的低碳技术,多途径地迅速推广和应用,以不断增强我国碳减排的技术支撑能力。借鉴日本的做法,每年投入巨资发展低碳技术,加大资助发展清洁煤技术、收集并存储碳分子技术等研究项目,以大幅度减少碳排放。
(4)建立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结合“十二五”规划,把发展低碳经济列入城市和农村发展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研究出台低碳经济模式下的财政、税收、产业、技术政策体系。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引导重工业降碳。择机推出碳税、排放贸易机制和税收优惠等经济政策。对有利于低碳经济发展的生产者或经济行为给予补贴,是极大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增加工业能效以及竞争力、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经济手段;对低碳经济发展实施税收优惠政策是发达国家普遍用的措施。对使用可再生能源相关设备的相关企业和个人可享受额度不等的减税额度。此外,要积极推行清洁生产机制,加强财政和金融的政策支持力度,支持建立低碳经济政策体系。
参考文献
[1]谢军安.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思路与对策[J].当代经济管理,2008(12).
[2]OECD.环境绩效评估[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6.
[3]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4]张坤民,潘家华.低碳经济论[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8.
[5]肖歆.探寻中国低碳经济的发展路径[J].经济师,2009(9).
[6]陆小成,刘立.区域低碳创新系统的结构功能模型研究[J].科学研究,2009(7).
企业内外部环境分析应从哪几个方面分析
世界经济面临的风险和挑战包括:
1. 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各国之间的贸易壁垒不断加强,导致全球贸易逐渐萎缩,经济增长放缓。
2. 全球经济增长不平衡,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之间的经济差距扩大。
3. 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问题,导致极端天气现象和健康问题加重,短缺问题也会对全球经济造成负面影响。
4. 全球金融体系面临挑战,许多国家在疫情期间取了超常规财政货币政策,短期看对稳定金融市场,缓解流动性和信贷环境发挥了作用。同时,也带来了赤字攀升,通胀达到数十年来的高位。
5. 新兴市场受外部冲击加大,发达经济体为抑制通货膨胀正在收紧货币政策,可能会给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的借贷成本增加压力,经济复苏前景将可能恶化。
6. 全球化遭遇逆流,逆全球化思潮抬头,传统的国际循环明显弱化,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明显上升。
总之,当前世界经济面临的风险和挑战非常复杂和严峻,需要各国和国际社会共同努力,取有效的政策和措施,加强合作,应对挑战,促进全球经济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事业单位招考,有一个部门叫工能局,请问是是干什么的?
一、企业外部环境分析应从以下2个方面进行分析:
1、宏观环境分析
宏观环境一般包括四类因素,即政治、经济、技术、社会文化。另外还有自然环境,即一个企业所在地区或市场的地理、气候、分布、生态环境等因素。由于自然环境各因素的变化速度较慢,企业较易应对,因而不作为重点研究对象。
2、微观环境分析
微观环境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具体环境。与宏观环境相比微观环境因素更能够直接地给一个企业提供更为有用的信息,同时也更容易被企业所识别。
二、企业内部环境分析应从以下3个方面进行分析:
1、企业分析
企业的任何活动都需要借助一定的来进行,企业的拥有和利用情况决定其活动的效率和规模。企业包括人、财、物、技术、信息等,可分为有形和无形两大类。
2、企业文化分析
企业文化分析主要是分析企业文化的现状、特点以及它对企业活动的影响。企业文化是企业战略制定与成功实施的重要条件和手段,它与企业内部物质条件共同组成了企业的内部约束力量,是企业环境分析的重要内容。
3、企业能力分析
企业能力是指企业有效地利用的能力。拥有不一定能有效运用,因而企业有效地利用的能力就成为企业内部条件分析的重要因素。
扩展资料:
宏观环境政治、经济、技术、社会文化这四类的介绍:
1、政治环境
在稳定的政治环境中,企业能够通过公平竞争获取正当权益,得以生存和发展。国家的政策法规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具有控制、调节作用,相同的政策法规给不同的企业可能会带来不同的机会或制约。
2、经济环境
衡量经济环境的指标有: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入、就业水平、物价水平、消费支出分配规模、国际收支状况,以及利率、通货供应量、支出、汇率等国家财政货币政策。
3、技术环境
在知识经济兴起和科技迅速发展的情况下,技术环境对企业的影响可能是创造性的,也可能是破坏性的,企业必须预见这些新技术带来的变化,取相应的措施予以应对。
4、社会文化环境
社会文化环境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文化水平会影响人们的需求层次;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可能抵制或禁止企业某些活动的进行;人口规模与地理分布会影响产品的社会需求与消费等。
百度百科-企业环境分析
工能局是职能机构工业经济贸易和能源局的单位名称简称,通过其全称我们就可以看出 其主要职能是统管地区内工业经济贸易相关工作和能源相关工作,也就是原能源局(煤炭局)、工业局、经济贸易局(经贸局)合并后的大科局。我们以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工能局为例,其主要职责有以下方面: (一)调节全区近期工业和能源经济运行,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和管理;推进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推进高新技术与传统工业改造结合。 (二)编制全区工业和能源行业规划,拟定相关和产业政策并组织实施,贯彻实施国家产业政策及地方性的产业政策,监督检查执行情况,联系工商领域的社会中介组织并指导其改革与调整。 (三)承担全区工业和能源行业管理工作。负责全区工业和能源各行业的协调与推进;推进生产业、装备制造业和汽车制造业的发展;指导行业质量管理和品牌建设工作;组织编制工业园区发展规划,拟定政策措施,推进工业园区建设;负责盐业行业管理;指导协调烟草工业和专卖管理工作;参与协调药品储备与管理;负责煤炭行业管理工作,组织实施煤炭开发、煤层气、煤制燃气和燃料乙醇、煤化工、煤炭加工转化等;承担电力(火电、水电)、石油、天然气和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的行业管理,衔接能源生产建设和供需平衡指导,协调农村能源发展工作。 (四)对全区工业和能源经济运行态势进行预测、预警、监测分析,对有关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发布和引导;拟定近期工业和能源经济运行调整目标和措施,并组织实施;协调解决工业和能源经济运行中的重大问题并向区人民提出意见和建议;承担煤、电、油运行调度和协调保障工作;承担工业用煤,成品油的协调和紧急调运工作;协调煤炭、电力生产调度;参与协调交通和铁路综合运输;负责工业应急管理,产业行业安全有关工作;综合协调应急状态下重要工业品的供应保障工作。 (五)负责提出全区工业和能源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及方向(含利用外资和境外投资),中央和省、地、区财政建设资金安排的建议,按照规定权限上报或批准、备案、核准固定资产项目;研究和规划竞争性行业投资布局,指导相关企业的方向,并进行项目的等级备案和监督;制定工商企业领域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并监督;制定工商企业利用外资的投资;研究提出国有企业向外商转让资产、股权、经营权及相关的兼并、承包、租赁等工作的有关政策并实施监督;承担全区工业和能源技术改造管理和资金安排工作,组织和指导相关企业技术创新、引进、改造;参与工业和能源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减免税审核工作;负责工业领域投资项目设备的创新、引进、招标工作。 (六)负责全区非煤矿山企业安全生产监管;协同有关部门对能源行业的安全生产监管,参与并指导协调工业和能源行业生产事故的抢险救灾和调查处理。参与协调民爆器材行业生产、销售管理和安全生产监管。 (七)指导和协调全区工业和能源行业人才培养工作,参与组织企业人才的引进和委托代培工作;组织开展相关行业职业技能培训;组织和指导经济干部,相关企业经营管理者、专业技术人员、特殊工种操作人员的培训、考核工作。 (八)贯彻执行工业和能源行业的有关政策法规;对全区工业和能源行业的有关证照进行日常监管;组织开展行业行政执法工作,依照相关法律、法规、规程及标准的规定,对企业违法违规行为进行行政处罚;组织开展相关行业和重点用能单位和节能管理及节能监察执法工作;指导工业和能源行业领域协会、商会、学会工作。 (九)贯彻实施国家和省地区有关高新技术产业的规划、政策和标准,配合组织开展区内国家和省地区重大技术攻关项目及有关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与工业新产品、新技术鉴定工作和拟订省地区财政技术创新资金年度并参与实施;指导行业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推动产学研结合,推进企业创新体系建设,指导企业技术中心的建设工作。 (十)贯彻实施节约能源和促进清洁生产、循环经济的法律法规,编制并实施全区工业和能源行业的节能、整合利用(含再生回收利用)、清洁生产的规划,拟定相关政策措施,指导并监督管理相关行业综合利用及认定工作,新技术、新设备的推广应用工作;拟定省地区财政用于工业和能源节约专项资金年度并组织实施;指导协调循环经济建设,承担散装水泥生产发展和行业监管工作。 (十一)参与拟订全区与工业经济贸易和能源相关的、财税、环保及气候变化等政策的实施意见;负责组织征收工业经济贸易和能源价格调节基金,提出资金使用和管理建议。 (十二)负责全区中小企业(含乡镇企业,下同)、非公有制经济和城镇集体经济的指导、综合协调工作,会同有关部门拟订促进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和城镇集体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和措施,编制提出全区中小企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年度并组织实施,依法管理和监督中小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制定并组织实施中小企业的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组织指导中小企业的技术进步,推动中小企业改革,指导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监督管理国家和省地区财政下拨的中小企业发展资金和信用担保、小额行业。 (十三)研究指导全区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工作;拟订相关企业改革改制工作规划并指导协调其改革改制工作;负责做好所监管企业的关闭破产工作;配合有关部门做好相关企业下岗人员再就业和维稳工作。 (十四)依法对区属企业国有资产进行监督和管理。对所属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工作进行指导。对经营性国有资产进行监管;提出需由区人民派出监事会和专职监事的国有及国有控股名单;监督指导商业、粮食流通企业加强国有资产、集体资产的运营,力求资产保值增值。负责企业国有资本金的基础管理,企业清产核资及资本权属界定和登记管理。 (十五)对各种经济成分的企业实行宏观管理和指导,规范企业行为规则;参与指导相关企业直接融资工作;组织协调全区减轻企业负担工作;负责企业工资总额,经营者和其他主要负责人工资标准审核工作。 (十六)开展全区工业和能源对外合作与交流;协调相关行业的开发利用工作;按规定权限审核、审批或报批工业和能源(煤炭、煤层气、电力、煤化工、煤炭加工转化为清洁能源产品、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重大投资和技改项目;指导相关企业开展区城化合作、国际化经营;承担中央驻区内相关企业的服务和协调工作。 (十七)推进商品流通营销方式的改革、指导连锁经营、代理制、配送制等工作,组织指导旧货流通、实物租赁等流通方式的改革,负责全区商品区场的预测,提出调控区场的政策建议,组织实施全区关系人民生活重要商品储备和风险基金的管理,按照规定对酒类流通、生猪屠宰区场、拍卖、典当等特殊流通行业进行监督管理,负责救灾重要商品的调拨、供应、储备和民族贸易工作。 (十八)培养和发展商品区场、统筹规划商品区场体系,重点搞好全区性、区域性的商品批发区场,餐饮服务网点和商办工业规划,负责全区商品区场的检测管理工作。 (十九)指导、协调、服务全区商品流通企业、商办工业、服务业工作;合理规划商品区场布局,引导各类企业,积极参与区场竞争。 (二十)拟订全区粮食宏观调控、总量平衡和粮食流通的中长期规划及年度并组织实施;组织实施粮食流通体系改革;拟订粮油产业化发展规划并组织实施,提出现代粮食流通产业发展战略的建议。 (二十一)承担粮食供应监测预警和应急工作职责,提出粮食最低收购价格原则的建议;承担指导协调粮食最低收购价格政策性粮食购销和产销合作工作,负责指导区内粮食余缺调剂工作。 (二十二)提出全区储备量规模建议;负责粮油储藏技术和标准的推广应用;承担区级储备粮行政监督管理职责,会同有关部门拟订区级储备粮规模并监督 实施,做好区级储备粮管理和指导农村科学储粮工作。 (二十三)执行粮食流通法规和有关政策;拟订粮食流通,粮食库存监督检查制度并组织实施,负责对粮食收购,储存环节的粮食质量安全和原粮卫生进行监督管理;负责粮食收购许可工作。 (二十四)负责全区粮食流通行业管理,拟订粮食行业发展建设规划并组织实施;指导粮食流通科技进步,技术改造和新技术推广工作;负责全社会粮食统计工作;指导粮食企业开展产业化经营;负责粮食行业安全生产工作。 (二十五)承担保障驻毕节地区部队军粮供应工作。 (二十六)拟订全区粮食收购资金、粮食风险基金、粮食直补资金及各项专款使用并监督管理。 (二十七)拟订全区粮食区场体系建设与发展规划并组织实施编制粮食流通、仓储、加工设施建设规划,管理有关粮食流通设施投资项目。 (二十八)承办区人民和地区工业能源委、商务局、粮食局交办的其他事项。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